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住宅通常是规则的矩形结构,四角分明啥叫股票配资呢,墙壁平整,这种设计无论是在自建房还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中都可以看到。然而,在山东省青岛市,却有一栋与众不同的圆柱形建筑。这座楼高三层,如果不是从外面看能看到形状各异、大小不一的窗户,甚至很难想象这里曾有人居住。如此独特的建筑原本是日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的炮楼,经过多次改造后才变成今天的模样。
这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。当时日本军方为了便于观察四周敌情,便修建了这种高而坚固的炮楼,其设计特点使得它可以从高处监视周围的动静,并且内部通常存放大量军备,可以抵御外部的攻击。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虽然日本被迫撤离,但因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,这些军事建筑并未被拆除,反而被利用了起来。
展开剩余79%那么,孙从孝一家是如何搬进这座废弃的炮楼的呢?孙从孝原本是青岛沧口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居民。他的父亲在当地电业部门工作,因此全家住在单位提供的员工宿舍里。尽管条件简陋,但这片20平方米的小屋子依然给了这个大家庭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。然而,随着子女逐渐长大,家庭的居住条件变得愈发紧张。为了改善这一局面,孙从孝的父亲向单位提出了搬家的请求,经过一番协商,终于有机会搬入新的宿舍。
然而,真正抵达新房时,孙从孝却惊讶地发现,这座“新房”与周围其他建筑格格不入,原来它竟然是曾经的炮楼。尽管如此,既然已经分配到这里,他们便决定接受现实,开始进行改造。1962年,孙从孝一家搬进了这座炮楼。那时,炮楼内部曾作为食堂使用,墙面被烟熏成了黑色,家人们便自己动手,艰苦地将墙壁清洗一遍,虽然累得筋疲力尽,但看到房屋逐渐变得干净,心中的喜悦还是超过了疲劳。
这座建筑的特殊结构给生活带来不少困扰。由于墙壁过于厚实,冬天寒冷无比,晚上更是没有温暖,甚至为了取暖,家里全员挤在三楼的瞭望台上,大家围着一个小炉子取暖。为了让生活更舒适,孙从孝和家人付出了大量心血,甚至亲自动手修复地面,因为底层的地面下沉了一米多。他们拆除了原本的铁窗,将炮楼改造得更适合居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国家的发展给孙从孝家带来了希望。进入70年代后,他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,开始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资金。为了让家变得更舒适,他将三楼隔成了一个小小的客厅和卧室,改善了生活质量。而且,随着弟弟妹妹们逐渐长大,家中的成员逐步搬走,原本的拥挤状况得到缓解。
1975年,孙从孝结婚,他和妻子魏爱琴仍然住在这座炮楼里。婚后,他们迎来了儿子和女儿。那时,炮楼里依然住着多达十几口人,一家人共同度过艰难的岁月。即使生活条件不算富裕,他们还是尽力保持温暖的家庭氛围。孙从孝夫妻的月收入不到40元,而家里的食物大多是白菜,冬季甚至一个月要消耗400斤。尽管如此,这个小小的炮楼依然是他们的家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房产制度改革逐步实施,孙从孝家的居住条件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004年,在单位和房产部门的帮助下,他们顺利办理了房产证,并成功购买了这座房子。虽然身边的邻居们已经安装了暖气,但因为炮楼的墙壁厚度问题,孙从孝家却一直无法享受这一设施。直到2012年,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们终于安装了暖气,冬天再也不用靠炉子取暖了。
此外,孙从孝家也开始逐步引入天然气,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。尽管如此,这座炮楼在孙从孝心中依然占据着特殊的位置。即使退休后,他们已经住进了现代化的电梯楼房,孙从孝和妻子依然会时常回到炮楼,和邻居们一起聊聊往昔,怀念曾经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。
这座炮楼不仅是孙从孝一家的历史见证,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。通过不断改造,它见证了一个家庭从贫困到富足的艰辛历程,也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。每个人对过去都有着深深的感情,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,更能体会到老物件带来的记忆和情感。即使在现代化的家中生活,孙从孝仍然不忘炮楼,那里承载着他和家人一生的点滴回忆,正如他说的:“这里,曾经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奋斗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